close

  
  □耀 琪
  昨日報載,深圳羅湖區的小學生,三年級以下的將取消考試。同時,羅湖將出台配套措施,跟蹤測評三年級以下學生的學習績效。按照該區的做法,將結合思品課,開展通識教育,將天文地理、科學常識、安全常識等內容,開發成可供課堂教育的課程。每個中小學生琴棋書畫至少掌握一門。
  羅湖區的做法算不上新鮮,因為類似的低年級不考試、重視藝術和體育的做法人們早有耳聞。家長怪考試壓制孩子思維,那就取消考試;怪作業太多影響睡眠,那就取消作業;社會質疑課堂盡講書本的“死”知識,那麼就擴大社會實踐和體驗教育,通過社會活動來給孩子增值……然而,類似這種直截了當的革新卻給人一種疑問:改革何以如此順理成章,只有好處沒有陷阱?
  作為家長,心中隱隱的不安是無法安放的。學校取消作業、取消考試,學生的負擔就真能減輕嗎?會不會把教育的皮球踢回給家長?家長得動用更多的時間、資源和人脈關係,參加更多的活動比賽,購買更多的裝備,才能配合好學校的美育目標?如果家長是工薪階層,沒有資源,孩子是否就變成一個整天只會玩、卻連書也沒讀好的人呢?若是這樣,很多家長肯定寧願走回頭路:讓孩子讀書苦一些,拿出成績證明家長沒有白交學費。
  我們常常把書本教育和多元美育德育對立起來,進入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選擇中。實際上,無論讀書寫作業,還是彈琴踢足球,對孩子來說並非一種對立,或許很多孩子還真的很喜歡當小書蟲,不喜歡去學武術。看看現在許多著名的教授和院士,他們又有多少是從小就去參加少年宮或者國學班的?當家長希望孩子成為全才和通才,既要讀書好,還要藝術好、科技好、體育好,這本身就是一種忽視個性的貪婪行為,和給植物施各種化肥、用各種激素催長沒什麼區別。
  當下教育的深層問題,不在於音樂課、天文課的缺失,或者舞蹈老師人數不夠的問題,而在於最終的“考試門檻”。國外中學、大學的考試門檻可以很多元很寬鬆很智慧地甄別人才,而我們的考試常常囿於主考官的水平、能力和思維模式,幾乎就是一種必須具備一二三四的績效考核。這個考核又會倒推到孩子教育身上,讓他們學鋼琴是為了考級,學航模是為了拿第一,學奧數是為了去比賽,什麼能拿高分就去學什麼,越偏門就越能加分。如此“素質教育”只會比書本教育更險惡,因為它把人類最不適合考核的領域也拿去“科學”評分,甚至直接毀掉孩子剛剛萌芽的美學心性。編輯: 楊日  (原標題:別把美育與通識教育又變成應試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e81velzu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